這個構想放在我的腦海裡起碼有兩三年了。
最先開始有這樣的想法是在2009 年為了奇萊南華的登山做體能訓練的時候。當時,由於之前在雪山高山症的經驗,我決定這次的攀登要好好準備才能盡情享受風景。
於是,我嘗試規劃幾次一日遊的大台北郊區健行。然而,一旦開始尋找適當的古道、郊山路線之後,我發現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使我最終打消了這個邊玩邊訓練的計畫,那就是交通。
在台北盆地中心繁榮地帶的四周也就罷了,一旦出了台北市,大部分有特色的郊山古道入口沒有大眾交通工具會到,就算有,去到當地所花的時間也非常多(2 ~ 3 小時),算上往返以及等車所花掉的時間,玩起來不痛快不說,要是公車班次資訊看錯,人就得看著夕陽西下在荒涼的產業道路走上幾十公里才能走到有火車公車站的鄉鎮了。
至於開車,一方面是當時沒有駕照,再來就算有,能去的路線不是 O trail 就是我最討厭的 round trip,因為你總是得要回來拿車的。於是,我開始思考,到底有什麼辦法可以克服這種問題。
我想了很久,最後得到的結論是:
以一台15公斤以內的折疊式腳踏車、加上一個可荷重25公斤以上的登山鋁質背架為基礎建構起來的超長程健行系統。
有了這樣的系統,就算是沒有大眾交通的偏僻郊外也可以大清早就抵達,比如說凌晨4:00 出發(摸晚黑)以很悠閒的速度前進,最慢7:00AM 可以到達北北基任何地方(例如從忠孝復興到富貴角),然後接下來可以有一整個白天的時間可以重裝健行到規劃的行程終點,最後再悠閒的騎腳踏車滑到最近的車站搭車回家。
整個北邊從西到東: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萬里、基隆直到三貂角。
整個南邊從東到西:礁溪、烏來、三峽、鶯歌、龜山、林口直到八里渡船頭。
只要體能許可,什麼樣的一日行程都能規劃。
但決定開始打造這個系統之後,馬上遇到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高荷重鋁背架現在已經沒有登山用品店在賣了,甚至根本連問都不知從何問起。
直到2011年我在美國 LA做Consulting 時,無聊沒事在一個網站上看到了這個:
KELTY CACHE HAULER (FRAME ONLY)
這不就是我想了至少一年的好東西嗎?二話不說,馬上定了。200塊美金(含背包)買一個可以用到我兒子大概都還會是最好用的背架,值得。於是,到了今年,到手了這個最關鍵的部件,我要開始來完成我的超長程健行系統啦。
在台灣,腳踏車是最好弄到的東西...只是很貴。於是為了不花冤枉錢,我打算先找人借台車來玩玩,再來衡量我的需求應該買什麼樣的腳踏車。
晚上透過啤酒跟Pizza的賄絡,我常去的咖啡館店長慷慨的借給我她平常的代步工具,一台Dahon 20吋小摺,回到家喬了一個小時的位置後,咱們來看看超長程健行系統prototype 的照片吧。
第一張:側面照。我刻意在腳踏車與背架間留了一個三角空隙可以放一般登郊山需要的裝備。
把3升水、運動飲料、糧食、禦寒衣、雨具、頭燈、綁腿、GPS等等都算進去,整個行囊的全備重量預估會接近22公斤,這種情況下走長途,硬底登山靴、雙手登山杖會是必要的。
第二張:背後照。可以看見我在腳踏車的橫桿間夾放了一個3L水袋。 這個放置腳踏車的方式可是我跟我爸邊喬邊討論了一個多小時,找到最好的放置法啊。
放重物最重要的就是重心,要不偏不倚的在中間,不可偏左或偏右,最重的部份必須緊貼背部中上緣,然後整個背包必須牢牢固定,不可有任何的部分因為身體的擺動而晃動。
偏左或偏右,在這麼重的情況下會嚴重消耗支撐脊椎的肌肉力量而導致腰背痛,行囊有晃動的部份,就會在行進間身體擺動的時候拉扯肩帶,而身體為了抵消慣性也會做無謂的功,長時間下來會累積可觀的疲勞。
第三張:正面照。軟管從後面牽到前面來的樣子,用手機套的魔鬼沾固定。手機套裡面可以放ipod,方便聽音樂。
最後一張:放在地上的樣子。這玩意由於漂亮的三角支撐結構,所以非常的穩定,不會東倒西歪。
再來,就等某天找個附近的小山來個實地測試吧,另外,也請各位看官給點腳踏車的建議,我要找得腳踏車得符合以下條件(依重要性排序):
1. 可以折收到很小,折收時間小於10分鐘
2. 重量小於12公斤
3. 結構剛性夠,變形機構不會因為因為重度騎乘耗損
4. 保養容易
5. 可以騎連續下坡,車身穩定度夠
6. 可以騎林道
7. 有擴充空間
至於價格嘛...條件都開成這樣了五萬內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