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為何企業要做教育訓練?

Do firms benefit from apprenticeship investments?

我2009年在ZK做HR的工作時,就非常深刻的企業內部職訓的重要性。

而這個圖很好的歸納了勞雇雙方在知識經濟下,透過這樣的系統所帶來的好處。
上面這張圖,兩條斜向上、一前一後的,是學徒與資深工作者的薪資提昇幅度,學徒起點低但漲幅快,資深人員起點高但成長有限。
而粗黑曲線,代表著公司從員工身上,相對於特定的作業困難度,所可以得到的開發能量。
(這條線有地方畫錯了,就是曲線起點應該在X軸以下,也就是學徒的產出一開始是負的,也就是幫倒忙。)
可以看到,在學徒的產出與它的薪水通過黃金交叉點之後,公司才真的開始從這人身上得到好處。
但真正對這人的投資能夠損益兩平,當然還是得等交叉點過後一段時間,他的產出能夠補償前置訓練的損失才算。
而那個對這人投資損益兩平的點,通常就是這人升成Senior的時點,也就是這張圖真正的重點:那條垂直的虛線。
它是什麼呢?那條虛線代表著兩種可能:
1. 他代表資深的學徒跳槽到其他公司,在其他公司成為Senior時薪水的躍升幅度。
2. 他代表公司內部透過評估,將這人升職,並給予對應的薪資躍升幅度。
在台灣,是1比較有可能,還是2比較有可能,我想這就不用問了。
這還是『有訓練、但沒評估』的情況,會得到湊個損益兩平然後人才跑掉為他人做嫁的結果,那『連訓練都沒有』的呢?那那條粗黑線就會一直在斜線下方,而且沒過多久人就跑了,得重新找人,於是這種公司找新人進來就一定是賠的。
這樣搞肯定是做不下去的,但這些公司又克服不了人性的弱點,去建立一套內部訓練系統,所以他們怎麼辦呢?就只好隨著惡性循環不斷的降低作業困難度與徵才品質了。
長此以往,這間軟體公司能做的事情就越來越簡單、也越來越少,原本能做統包的,後來只能做二包三包小小包甚至過水的。
那技術領域的浪潮雖有間隔,但不會停止,所以有一天他們就...我想後面的我就不用說了。
但對勇敢誠實面對這個圖的公司來說,它會是工程團隊在團隊知識經營上最好的回饋。
不論工作者參與的是專案還是產品,只要設定清楚期待他達成的目標,就可以計算出他目前在這張圖上的落點,而就算個人的productivity在不同專案中波動很大難以計算,但至少團隊整體的計算是辦得到的。
這些都能回過頭來告訴我們公司內部知識的創造與流動,目前是不是良好,有獲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