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關於別人的建議


曾遇到有朋友質疑『關於生涯,年輕人從沒做過怎麼知道哪些有用沒用?聽從別人的建議不好嗎?』

我的回答是:從個人角度去看,自己決定去做的,之後發現方向大幅的與設想不同,那這人會反省會修正,於是長時間過後來回顧,他的行為有跡可循、于他是有意義的。
但別人說服他的,一旦事後不理想,他也只會埋怨那個人,但埋怨完這當事人會有任何改變嗎?沒有,這人可能連耳根子軟的毛病都沒有修正,從長時間來看,他的人生軌跡是隨機的,任由他人給予的碰撞來決定方向,也就是布朗運動。

從人性的弱點去看,給建議的人有多少在給建議時,會先講好他的建議將在什麼情況下失效呢?沒有,能這麼幹的長者到目前為止我一個也沒見過。

這是因為人的經驗就是這人過去的歷史,也就是他經歷過無數的白天鵝後產生的"天鵝都是白色的"的認知,而當實際觀察到的現象與建議的基本假設衝突時,這些經驗豐富導致慣性很大的人,通常自尊也很大,於是因著人性當中無謂的權威追求,比起修正說法,是更有可能要硬凹下去的。

當然,有人能提出一隻黑天鵝,舉出任何一位長者,其給出的建議都是有可否証性的,那我絕對願意修正我的講法,面子與對人性重燃希望,我選後者。

『那這樣,難道任何建議都不該聽嗎?』

也不是,而是任何人都得有覺悟,撇除套套邏輯與悖論,任何人的意見都是真相、謊言、偏見的集合體,而這人一旦接受了一個建議,那這建議就不再是建議,而是他自己決定去做、要親自承擔責任的事情了,也就是從此認可了:

在這件事情上,別人的真相、謊言與偏見,從此也是自己的。

所以聽別人說的時候,了解他的價值觀、挖掘這人的經驗來源與生涯背景、探究概念背後的基本假設去建立否証觸發條件,總是必要的步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