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大學的重定義


知識經濟時代,最能「創造並實際證明知識價值」的組織取得最大比例的獲益,其他人則勉強打平就不錯,常常毛利率低到隨時一個事件波動就要虧錢,這促使組織追求更高度領域整合與知識密集的創新、而個人則要於職涯內無止境的追求累積專業知識技能。


『發展探索知識』不再只是象牙塔內的智力遊戲、不再是教授升遷的根據,而是市場上大大小小的參與者們求生謀存的目標,是社會中所有經濟參與者位階高與低、有飯吃與沒飯吃的差別。

於是市場經濟動力取代了學術機構,成為決定知識發展方向與驗證知識價值的最高權威。

學校可以去發展創造市場不喜愛的知識,但那只該是社會基於保存與尊重少數的需要而設立的少數機構,他不該是150間大學每間都有的奢侈。

大學在現實世界中真正的目的,已經變成了「為這個社會經濟上的生存,尋找可能有價值的新知識的來源」。

比喻的說,這已經不是什麼悠閒的學究們討論玩弄抽象概念的時代了。
這是一群知識尋水人,於知識荒野之中,在產業崩壞光、社會渴死前,能不能找到水源,挖出知識之井來給社會殘喘續命的問題。

沒找到,社會的經濟流動就會逐漸乾涸,產業枯死,而崩壞與動亂就在眼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