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未來可行的民主政治

我認為必定會基於網路,發展成一種於民粹之中自生成菁英的狀態。


透過網際網路、社群平台,這樣的社會裡,人人都是政府的一員、人人也都參與議論政治,所以她非常的民粹。

而於其中必然會出現大量意見領袖、出現統合行動者,他們在cyberspace這個一字一句相較過去幾乎是不會被遺忘的世界裡,大量的生產文本,同步非同步、即時非即時的與整個社會互動,公開的檢討別人,也被別人公開檢討。

而這樣的社會裡,任何的人或部門,要從社會取得資源發展其專業領域,也就必須要對當下社會正在聚焦的論述,去提供他們的價值才行,也就是從個別的專業角度出發,批判或支持某個論點、然後針對成型的政策去背書、建議或回饋。

所有的專業領域都必須透過這樣的參與社會對話,才能取得真正眾人任何的權力或使用社會資源。沒能做到這件事的行政者,就會受著草莽抗爭、面對敵對政治團體的民粹運作而寸步難行。


於是『政治菁英』得要被重定義,它的核心職能在接下來的世界,最重要的就是一種採取普羅大眾的語彙、從個人專業知識領域出發,去進行道德批判或建設性策略論述的能力。

可以說,在未來沒有這種能力的,會被認為沒資格於政治上當決策者。

我們現在還很難想像這樣的社會,或是本能上抗拒,那是因為很多人還覺得:
『會做事,但不擅長表達』是可以的,只是政治人物的小瑕疵而已。
或者覺得:
群眾是盲目的,這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應該要由我們這樣有歷練、高學歷的人來管才對。

但這些假設的前提,都是在一個『資訊黏滯度很低』『學習接受新知識很難』『發表公共論述成本很高』的時代所建立起來的。

而現代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了,任何原始智力沒有比這些菁英低的人,只要專注在一個議題上去做功課,是可以於很短的時間內,要不得到相同的結論而支持、要不得到相異且有競爭能力的結論而反對。


所以在這個已經漸漸實現的未來,這些習慣『超低資訊黏滯度』的人們會直接認為:

這些政治人物利用資訊不對稱,懶得或不敢公開,那不是在搞鬼就是傲慢、不能從基礎知識開始發展出完整的論述來說服他人,那不是他也不懂就是在亂揮瞎掰,於是這些政治人物所謂的『會做事』不過是在一廂情願而已,而他們只要憑著自己目前掌握的權力硬要做,那不論好心壞心就都是壞事。


這個已經到來的下一個社會,需要一個更能有效累積信用、更頻繁的進行資訊同步與反饋的政治架構。

傳統政治菁英與民粹的對立假設:
『我們比你們知道的更多,由我們來安排與做決策才是好的』
『你們所隱藏的更多是用來圖謀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大眾的利益』

在接下來的民主政體內不可能可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