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知識經濟下工作者的未來



這篇其實是看了LinkedIn上有人分享的文章的心得:

What Happens When Millions of Jobs Are Lost Because of Automation?

很高興知道我之前對教育的想法,嚴格來說是對『知識工作者該如何的育成?』的想法,跟人家在國外專門關心研究這個議題的,沒有差太多。

當然,人家的文章有一堆作實際社會研究的團隊的專業論文支撐著,比我的癡人說夢強多了。


底下幾個是我正在思考,蠻確定未來會實現的基本概念與預言:
1. 給普遍多數人唸的「大學」不該唸四年。這是在浪費時間,四年後不論是研究領域還是應用領域的預測命中率都太低了,而且沒有真實社會與市場的回饋修正,這種教育機會成本太高。

2. 「大學」不該有「畢業」這種事。在知識異變速度如此之高的時代,沒有人可以專心唸四年書然後用一輩子,再進修是必然的,而未來的全球化知識經濟將毫無憐憫的踐踏那些沒有辦法持續跟上的企業與知識工作者。

3. 這種各方面專業領域知識的進步,將發展至單一企業不可能掌握,不論那是Google還是誰,沒有企業在未來能在所有領域都掌握至最頂尖,而知識工作與市場競爭的本質,將使企業獨有秘密的技術與知識最終要傳播出去。讓這種知識大出血發生, 需要的不過是企業短暫的經營不善而已。

4. 知識工作者們將根據知識天生的疆界形成各種Guild,而每個社會是否能打造能與這樣的Guild結盟、探索新知識的教育系統,將是決定該社會於知識經濟完全實現下的未來能否生存的關鍵。

知識工作者們最終將發現知識的發展與延伸是最長久的、是一種理念與概念的混生、是DNA,而企業不過是許多不同領域的DNA共生下出現,好滿足市場與社會需求的短暫生命。
Guild的成員透過參與企業,去觸碰最尖端的需求,並以企業的興衰作為回饋,來發展、驗證、淘汰領域知識,於是他們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真正效忠的並不是企業,而是worship 知識的Guild。

年輕人要做自己?

我同意啊,但如果這個自己是龜縮膽小的,我實在看不出來那之中有什麼可以做的。
在對外環境我們越來越弱小,隨時都可能覆滅的情勢下,努力在沒有多少選項的人生中,在島上畫個小圈圈、堅持個小村小店的小確幸就是「做自己」?

我們上一代是只管努力作,就算不會抓方向,拿香跟著拜也會有好結果。

我們下一代則是老人給的方向確定是條死路、但年輕的又沒夠多的人有膽識,腦袋裡塞著上個世紀威權體制教育系統灌輸的垃圾,集體給廢老闆拎著讓人虐、給韓國還有對岸笑,想死命掙扎都不知該怎麼掙扎,已經放棄的就更不用說了。

我幾個月前曾經鼓勵20幾歲工作一兩年的人要去參加startup,最好去做進軍海外市場、產品做國外的,認真玩,不論成功率多低。但很多人沒辦法接受,覺得我的建議在害死人,我很想講,你們如果少我十歲,那還擔心被害死幹嘛?你們差不多都已經可以說是死了。

(你們如果跟我同年,然後有小孩又無法舉家逃出鬼島,那我會很好奇在健保加上一堆保都注定破產、在地產股票都必然是廢紙、在兩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的未來景象中,還泡在溫水裡享受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還不往有機會的方向掙扎...嗯,你家小孩真可愛,我衷心祝福他好運、希望他長大別恨你)

我那個年代打得是諾曼地登陸,潮水沒退,大家不用秀下限,有個大學學歷還有略少於一半的人有機會存到退休金,活得過整場戰役。

現在的年輕人打得是史達林格勒攻防戰,沒有槍枝彈藥、沒有訓練、沒有計劃,所有人光屁股推拖拉上戰場,給台灣無良資方壓榨、給國外逆天企業屠殺。

台灣這堆爛公司現在付不出像樣薪水、未來遲早經營不下去的,一堆阿公阿嬤高高在上指東指西呼籲一些有的沒的是怎樣?但還是一堆傻傻又沒卵蛋的看招牌燙金就去擠窄門賣肝了,最後大部份人變成窮忙月光族、失業家裡蹲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做內需好了,台灣滿足國際需求的產業已經整組壞了了,不做startup、不把人集結起來萬歲衝鋒對世界上其他人有價值的產品,把產業鏈、把資金、知識、文化衝擊帶進來,誰要消費島上這堆閉門造車的假掰文創產品、咖啡店與小資農業?

我不討厭這些內需事業的,只是我們需要更多優秀的人去挑戰未知領域、去世界競爭的賽場上做真正困難的事情,因為十年內打不出去,就是整座島的人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