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遙遠的旅人

台灣無法適應知識經濟下的新組織、新經濟型態,事業不想做,對世界剛要誕生的新事物不感興趣、成天只想靠對岸施捨、炒房產的老闆太多,導致大環境二十年來總體向下,是為何我從2003年開始工作以來,職涯發展上都只採取生存者策略的原因。

如果收入不可能足以負擔得起一般對家庭生活的普遍想像、不可能擁有一個以過去的觀點去看值得期待的人生、如果台灣總體環境只可能越來越糟,那理性的做法就應該要拋棄傳統的價值觀與思考方式、自行摸索可以適應環境的作法。

合理推導下可以得到的結論就是:我得徹底壓縮生活中的一切,保存累積有最高流動性的資源(基本技能、專業技能 、 知識 、 錢),然後在生活與工作上不停的採取「短期回報較次、但好的黑天鵝出現機率較高」的策略。

對10幾年前的我來說,那就是把英文練好、持續的在能與國外需求接軌、能直接接觸國外需求、有成長爆發力、有過硬的軟體技術的公司工作,接下來就是不斷的準備、訓練,等待一個「運氣好給我碰上」的機會出現。

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要等夠久,它會發生的」於是在我職涯的第12個年頭,等到了一隻小小的黑天鵝,她不大隻,但夠我拿到去SF Bay area 當台勞賺錢的機會。

而支付的代價就是這些年來我BLOG的名稱:「遙遠的旅人」

大學畢業以後,我就一直感覺自己是個過客。

逐水草而居,任何時刻基於機會成本計算而決定去哪,不讓自己在心裡上對一處有所牽掛,身邊不累積捨不得的東西。

一向做最壞的打算,當最惡劣的假設狀況發生時,可以放下手邊的一切,投入陌生的地方與環境重新開始。

沒有故鄉、沒有過去,我只允許自己看著現在與未來,以目前的籌碼,去作對將來最有希望的努力與準備。

我並不想當個冷酷的現實主義者,在天氣好的時候,我總期待、也多少投入一些,希望理想的未來能實現一點點、希望還有家鄉能回。

但生命本質有殘酷的部分,而活著一向基於強悍的選擇,所以我一次又一次的犧牲某些、也一遍又一遍的去選。

我還能繼續用這樣的方式生活嗎? 我的旅行到哪裡才有終點?

我沒有答案,我想決定這件事情的不是我,而是這個世界。

也許我終究只是個旅人,一個自遙遠的某處來、又要去到遙遠他方的旅人。

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讀書心得 2016

大唐、大元、大清國,就各方面而言,跟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是相像的。

這種由遊牧部落作為核心,最後形成多種族、多階級、多語言、多宗教的大帝國,其運作方式與命運殊途同歸,在他們領土最大的時候靠的都是族群認同上弱耦合(某種事務合約交換)、一般事務上走官僚主義的方式來運作,可以很諷刺的說:這種天下帝國主義才是多元文化主義的終極政治典範。

民族國家則是近代的發明,他的出現是建立在新的(相對於古代)政治學說發明、與戰爭的動員責任不再是由貴族而是廣大民眾承擔這兩點上。

一旦戰爭的主力從戰爭專業從業者的馬上貴族,換成了受過幾個月訓練的平民火槍兵,能夠最大凝聚一般人民團結意識的政治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與戰爭動員方式(總體戰),就會逐漸在政治的生態競爭中取得優勢。

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乃至於後來的一次世戰、希特勒崛起都是例子,這些秩序挑戰者能於一時天下無雙,在歐陸把其他國家打到這麼慘,就是這些挑戰者的政治體發展出能夠更加把群眾凝聚起來、以至於可以把國家的每一分資源,都有效的轉換成戰爭機器的運作上。

從這點來看,納粹德國與法西斯主義可說是民族主義的最終體現與結局。

但我們能反民族主義嗎?也不行,民族主義的弱化版,就是現在大多數先進民主國家施行的,以地區自治為基礎,由下而上進行的共同體政治,行有餘力,再去披上一層多元文化主義的外衣來刺激共同體內部的分化與局部特殊性,防止組織僵化與法西斯。

這是人類社會在政治領域走在刀鋒上的動態平衡。

往過度分化、個人化、欠缺團結意識的方向走,國家會變得遲緩臃腫,成為官僚制度、無止境意識形態爭辯的失敗結構,最後在外敵入侵蠶食下毀滅,如同過去所有的帝國。

往過度民族主義、集團意識的方向走,國家會變成對周圍有過度的敵對意識,一旦演化成法西斯,組織內部就成為一言堂而不再能產生健康的內部異見,最後僵化而在戰爭中走向滅亡,如同納粹德國。

以上這兩個極端很意外的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走到極端的國家,其區域自治能力、人民參與政治的主動意願與政治影響力都極端的衰弱,而政治為獨夫、寡頭們所把持。

那共產主義呢?共產黨是政治領域的愛滋病,他是一種病毒化後的政治思想,透過侵入已經缺乏Bottom up自組織能力的社會,最後推動共產國際來開始感染周邊國家的傳染病。

一個國家的人一旦普遍缺乏由下至上的組織與政治行為能力,那共產黨就可以透過精心打造出來,專門吸引這些人民的神話:階級鬥爭、民族自決等套裝思想,來要人們自主毀滅他們目前所處社會的上層階級,而空缺就由共產黨以指導者的身份來佔據,一旦佔領完成,這個政治思想基本不幹別的,就是把宿主國家的資源、人才,所有的一切都重新組織,投入到周邊國家的共產化上。

至於近代中國的悲劇...從以上『Bottom up自組織能力』的重要性去看每個關鍵時刻中國是否有其他可能,我認為悲劇是必然的,不可能有辦法避免。

自秦漢以後中國大陸上的每個政權,或多或少的都建立在所謂『道統』的政治神話上,也就是一種透過朝代更替,與更替時必然發生的大屠殺,來每次重新reset『極端中央集權必然腐化』的六道輪迴。

在這個政治神話裡頭,人民不論是士農工商、還是儒道墨法,都是把區域政治自組織能力給從嫩苗階段就掐死的思想,『中國人是一盤散沙』就是在講這件事,中國沒有發展出任何的理論學說去有意識、有組織性的建立起對王權的對抗結構,而非服從結構,人民與王的關係不存在明著的契約關係、而是父子關係與誰擁有誰的關係,『普天下莫非王土』就是個證明。

所以,中國一旦遇上了西方,不論這個西方是指列強、穆斯林、還是共產黨,都是註定要悲劇的。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專制中國與她的領土


中國的專制體制,是與它的領土綁在一起的,他只要還想維持他從清國『繼承』的領土範圍,他就只得維持專制,永不可能民主,或者,當數百年過後,他徹底清洗滅絕完這些地區原本的種族代之以漢族(漢族到底是什麼問題也很大),才可以短暫的推行民主吧?

為什麼呢?因為民主體制要能良好運作,需要該社會所有人去認同一個想像的共同體,並要求自身作為這共同體的一份子盡到自身的責任:也就是實際參與政治(行政、立法)、反映地方需求、與共同體內其他的次團體去對稀缺資源與機會做競合。

而這個共同體底下的各次級社群,之所以能肯認這個共同體意識,是因為相信『團結力量大』,相信自己若犧牲一點點,可以交換到更大更好的利益,而他們也相信一個民主的中央政府有妥善分配利益的信用,因為這個中央是一個資訊透明、自己族人有參與其中、有公正明確的規則、參與者能盡可能的尋求和平溝通與妥協的政治架構。

但清國所統轄保持的國土範圍,並不是這樣的架構,而是一個透過軍政高壓才得以維持領土的帝國,光以新疆一地為例:新疆之前是蒙古部落準噶爾部的地盤,是清國於乾隆年間打下來的土地,自從打下來後連年回變叛亂不斷,乾隆、道光、同治都有回變,後來歷經沙俄佔領、左宗棠奪回,一直到北洋政府楊增新時自成一國、無為而治才稍微穩定點,他死後又是連年兵禍:蘇俄、英國、國民黨、共產黨打成一團,最後共產黨出線,接收地盤。

這種文化語言人種地理都距離中原遙遠、卻又與周邊國家勢力中心相近的突出部,加上與中原政權過去累積的上百年仇恨,想要他們加入對共同體有認同?想要他們的信任?這是癡人說夢。
他們早就成為:只能『被統治』、或者『被殖民』,而無法『自願加入中國』的地區了。
若一個『民主的中國政府』真這麼天真的去強制他們加入,那就是早年英格蘭與愛爾蘭那樣的關係,無限的杯葛與動盪、恐怖活動與鎮壓、領導人趁國家動盪擴張自己的權力、在雙方死大票的人馬,國家體制被蹂躪、而人民終於終於認清事實、想通了這種霸權無法帶來未來後,佔領方放棄,而被佔領方獨立出去。

那有可能做到『中原民主、邊境專制』這樣『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嗎?

今天若假設一個民主政治下的中國政府,以目前的新疆情勢為例,這問題等於是在問:一個『民主的中國』要怎麼去『有差別』的對待新疆好在當地施行統治?每省派一名代表好組代表團共治?還是把統治權全權委託給一個總督?
前者會造成各省多頭馬車、猜忌,最後形成各省代表于新疆的資源掠奪競賽,在新疆狂拉仇恨,給搞新疆獨立運動的人大好機會。
後者則要不那個總督自立為王、要不他狗仗人勢欺壓當地,繼續刺激當地仇恨、製造叛亂火種。
不論何者都會出現恐怖活動、最後形成慢性糾紛泥沼與游擊戰,於是各省各縣好處撈沒多少,倒是得不停地花錢供輸一隻龐大、常設的軍隊好維穩邊境地方,別忘了還有西藏、香港、台灣呢。
倘若中國真的發展成民主政治的體制,這些省代表會這麼笨?他真能說服他的省民們每年把省收入好幾成拿去投入這種錢坑,然後得到的是層出不窮的恐怖活動?
那些與問題邊境鄰接的省份能忍耐個十年就偷笑了,遲早支持中央決策的省代表會選輸,反對這種『騙錢的大一統中國主義』的省長會被選上去。

於是最後都是邊境叛亂地區脫離中國而獨立。

要讓『花大資源維穩邊境地區』不會被『各地區』視為『一種無謂的資源浪費』而抗拒中央的決策,那只有讓『所有地區』都沒有實權、也不能在這件事情上敢發表其他意見了。

那一個『各地區沒有實權』『沒有言論自由』的政治體制是什麼體制?當然就是中央集權的專制政府體制,而這種體制要維持,也必定得建立起一種:地方自治只能在中央所能容許的範圍內做做表面,背後實際上還是中央指派操控的官僚進行統治的政治架構,否則不可能可以無視地方聲音去抽集出足夠的資源來對叛亂邊境進行壓制,而這最通常的作法就是:確保地方行省依賴於帝國中央的供輸經濟關係體系,也就是在金融、民生資源、勞動市場等各方面進行剝削,確保地區不透過中央主導的再分配就無法生存的關係。

然而這種『先全部抽到中央再分配下去』的作法,於經濟先天結構上就是非常不效率、必然創造尋租與腐敗的架構。

於是中國的其他地方,明明有區域共同體共識的,像北京、上海、廣州,就得因為新疆、西藏、台灣這樣的邊陲叛亂地方,也只得繼續保持『被統治』。
在這個架構下,他們既是剝削者、也是犧牲者,他們雖然在統治架構下位階較高,但寡頭權力到了誰手上,風向一變,看臉色還是要的,但聽話就不見得了。

這樣領土與人民結構下,所謂的『民主的中國』是永不可能在中國目前的疆域範圍下實現的。

事實上,中共現在就是先給中國人普遍的去相信一個大一統中國主義(實際上就是古代中原政權的天朝帝國主義)、去吹噓它有多麼美好,然後利用推行這個秩序架構時,所必然在邊境民族相異、體制相異的地方造成的『國家認同矛盾』進而導致的『國家分裂危機』,來正當化各種中央集權的手段,最後壓迫所有地方的自主意識。


以上這樣從區域分裂動力的角度去觀察的穩定動態回饋結構,我相信是存在在中國的各個區域文化經濟體的,我不知道實際邊界,但我知道光憑上對下、憑領導人的領導權威不可能可以處理這些問題。

因為這不是一個控制力度的問題,我相信習大大現在說要做什麼,整個黨都能動起來去處理,但是,那些黨中央Spot light 照不到的當下,那整片的黑暗中正在發生什麼事呢?
這才是會讓人天天睡不好覺的東西,看看中國搞網路管制搞成這樣就可知一二了。

當代政治的最前端,討論的是如何能讓所有的政治玩家,不論採用多少種不同的策略、在那巨大數量各種不同利益大大小小的談判中,都還能訴求一個基本共通的協定平台,去透明化資訊、以創造並流通信用的問題。

國家不是領導人去治的,是得協同人民一起去治的,越聚焦、越是中央集權,產生的副作用會越大的。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未來的信用建設

我之前常說,網路會發展成生死簿,而人們正透過這個機制當一個更誠實的人。

再過不久:

AI可以透過熱成像、透過對臉部肌肉、血管流動最細微變化的特徵,對每個錄影去分辨當中人說謊的可能性。

而文字描述不但會有特徵可以判讀是否在說謊,沒有已經累積足夠cyber space foot print 的身份所做的言論,也將不被人們採信。

當一個人想要電視購物、申請信用卡、貸款、購買私人保險、甚至只是申請Costco會員,所有這些紀錄都會連接在一起,一個email就可以查到電話、姓名、其他論壇的網路ID,以至於這個人的網路身份背後的網路言論。

在未來,大型量販店、信用卡公司、電信公司甚至保險公司,可能就顧客身份識別與資料共享去結盟、去生成一種新的信用合約,對消費者來說,這樣的使用者條款該不該簽呢?

簽下去,那麼一個信用分數很高的人可以獲得很大的消費折扣,而當所有其他人都簽下去而享受那個折扣時,不簽的人所支付的額外費用事實上就是一種信用保險。

這當中會有很多的社會民主與道德隱私難題,但不論如何,新的商業合約與信用模型必定會誕生,到那個時候,人們會越來越愛惜自己的信用吧?不論是網路與實體世界言論的一致性(在網路上說的話敢在實體世界裡承認,反之亦然)、還是金錢往來,這一切都有可能正被紀錄而給機器自動分析著。

對我來說,如果能夠保障這種硬記錄不被竄改,可以去分析自己過去的行為的話,我會很想知道這些紀錄跟我個人記憶之間的差距的,古時候的人們反省自己得要依靠非常不可靠、總是被認知美化過後的記憶,未來的人將可以透過所有自己於公開場合留下的各種記錄去檢討,人類德性的演化正在往一個有趣但很嚇人的方向走去啊。

另外,對於未來的社會,這些辨識技術與資料匯總、資料可信度等機制統合起來,將成為民主社會代理人的信用基礎。

人個體的力量已經被科技放大到太大了,一個新的idea、一個夠高的職位,可以讓一小撮人透過市場經濟動力、透過位於政治階層結構的上層,而能做出過去社會所難以想像的結果。

人類政治結構往分散式架構演進的速度,顯然慢於科技知識演進的速度,以至於我們身處於一個『錯誤的代理人造成的影響,對社會更有機會是毀滅性的』的時代,不透過取消代理人的隱私權、透過發展更多這方面的科技,去保證這些人是真的可以被信任的,民主政治將成爲傲慢菁英與民粹暴徒間無謂的爭論而已。

(極權政府就更別說了,一次信用危機失控造成的連鎖反應,就可以將整個信用流動機制停下來,然後好一點是如同過時的線上遊戲那樣慢性衰退、差一點的就是多重器官衰竭)

在我們往更直接民主,透過自組織、權力更受到限制的代理人機制發展出來前,我們只得更加的關注檯面上政治人物歷史以來的一言一行了。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未來可行的民主政治

我認為必定會基於網路,發展成一種於民粹之中自生成菁英的狀態。


透過網際網路、社群平台,這樣的社會裡,人人都是政府的一員、人人也都參與議論政治,所以她非常的民粹。

而於其中必然會出現大量意見領袖、出現統合行動者,他們在cyberspace這個一字一句相較過去幾乎是不會被遺忘的世界裡,大量的生產文本,同步非同步、即時非即時的與整個社會互動,公開的檢討別人,也被別人公開檢討。

而這樣的社會裡,任何的人或部門,要從社會取得資源發展其專業領域,也就必須要對當下社會正在聚焦的論述,去提供他們的價值才行,也就是從個別的專業角度出發,批判或支持某個論點、然後針對成型的政策去背書、建議或回饋。

所有的專業領域都必須透過這樣的參與社會對話,才能取得真正眾人任何的權力或使用社會資源。沒能做到這件事的行政者,就會受著草莽抗爭、面對敵對政治團體的民粹運作而寸步難行。


於是『政治菁英』得要被重定義,它的核心職能在接下來的世界,最重要的就是一種採取普羅大眾的語彙、從個人專業知識領域出發,去進行道德批判或建設性策略論述的能力。

可以說,在未來沒有這種能力的,會被認為沒資格於政治上當決策者。

我們現在還很難想像這樣的社會,或是本能上抗拒,那是因為很多人還覺得:
『會做事,但不擅長表達』是可以的,只是政治人物的小瑕疵而已。
或者覺得:
群眾是盲目的,這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應該要由我們這樣有歷練、高學歷的人來管才對。

但這些假設的前提,都是在一個『資訊黏滯度很低』『學習接受新知識很難』『發表公共論述成本很高』的時代所建立起來的。

而現代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了,任何原始智力沒有比這些菁英低的人,只要專注在一個議題上去做功課,是可以於很短的時間內,要不得到相同的結論而支持、要不得到相異且有競爭能力的結論而反對。


所以在這個已經漸漸實現的未來,這些習慣『超低資訊黏滯度』的人們會直接認為:

這些政治人物利用資訊不對稱,懶得或不敢公開,那不是在搞鬼就是傲慢、不能從基礎知識開始發展出完整的論述來說服他人,那不是他也不懂就是在亂揮瞎掰,於是這些政治人物所謂的『會做事』不過是在一廂情願而已,而他們只要憑著自己目前掌握的權力硬要做,那不論好心壞心就都是壞事。


這個已經到來的下一個社會,需要一個更能有效累積信用、更頻繁的進行資訊同步與反饋的政治架構。

傳統政治菁英與民粹的對立假設:
『我們比你們知道的更多,由我們來安排與做決策才是好的』
『你們所隱藏的更多是用來圖謀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大眾的利益』

在接下來的民主政體內不可能可行的。


大學的重定義


知識經濟時代,最能「創造並實際證明知識價值」的組織取得最大比例的獲益,其他人則勉強打平就不錯,常常毛利率低到隨時一個事件波動就要虧錢,這促使組織追求更高度領域整合與知識密集的創新、而個人則要於職涯內無止境的追求累積專業知識技能。


『發展探索知識』不再只是象牙塔內的智力遊戲、不再是教授升遷的根據,而是市場上大大小小的參與者們求生謀存的目標,是社會中所有經濟參與者位階高與低、有飯吃與沒飯吃的差別。

於是市場經濟動力取代了學術機構,成為決定知識發展方向與驗證知識價值的最高權威。

學校可以去發展創造市場不喜愛的知識,但那只該是社會基於保存與尊重少數的需要而設立的少數機構,他不該是150間大學每間都有的奢侈。

大學在現實世界中真正的目的,已經變成了「為這個社會經濟上的生存,尋找可能有價值的新知識的來源」。

比喻的說,這已經不是什麼悠閒的學究們討論玩弄抽象概念的時代了。
這是一群知識尋水人,於知識荒野之中,在產業崩壞光、社會渴死前,能不能找到水源,挖出知識之井來給社會殘喘續命的問題。

沒找到,社會的經濟流動就會逐漸乾涸,產業枯死,而崩壞與動亂就在眼前。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公司的年度計畫

hmmmm...對任何一個夠大夠久的組織來說,砍工作跟規劃新工作是一樣重要的啊。
這是個降低熵的動作:
一間夠大夠久的公司的年度計畫中,加功能與砍功能佔的時程應該要維持一個適當的比例,才是健康的,老是很單純興奮地加新功能,系統的熵只會越來越高,導致未來想加新功能代價越來越大、每個開發行為產生的副作用越來越多。
對開發人員來說,長期而言砍東西是會增加滿意度的:因為任何服務、框架一旦不夠好,那在這樣的公司文化裡就總有下線的一天,於是開發者比較可以期待一個不被過去的錯誤綁住的未來、或是開發者可以更加勇敢的嘗試新東西(類似社會安全網的概念:盡量做,別擔心,有人會來收拾殘局)。這對人員流動率、工作滿意度是有很高的正面影響的。
New framework提出來、Old Framework 下線的排程就要列。
每年普查所有的existing service,搞清楚每一個service 的loading有多大、用的人有多少、趨勢是什麼,要砍、要轉成OSS還是要繼續維護保持。
從產品的高度去看,一旦新產品上線一兩年,過了賞味期,若是流量revenue 上去了,那其實表示公司的方向有微幅的調整,任何跟新產品高度重疊的舊產品,或是與新的市場方向無關的產品,就應該要面對下線的檢討。
那若是流量、revenue 沒上去,市場不滿意呢?當然就是把這個嘗試砍掉,把人丟去發想其他新的專案或產品啊,流連於失敗的計畫對任何人都不是好事。
目前看過去這點做最好的大概是Google吧?
他們的產品墓地陣容好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