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我努力不去後悔
因為怎麼想那都沒用,不論如何我也只能從現在開始而已。
人常說:『我好後悔,如果當初___我就___』
但問題是陷入這種情緒時,人只是在幻想那個『當初的可能性』所可能產生的『最好結果』,更不要說常常是用一種事後諸葛、馬後炮的心態在羨慕,而真正重要的問題:『為什麼當初選了這條路?為什麼現在走的這條路,竟然會走到落魄到需要去羨慕別條路?』就被視而不見了,後悔除了情緒上的低落,其他的不會給人更多。
並不是說人不要反省,剛好相反。
人要反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脫離後悔,『後悔』跟『反省』最重要的差別在於:
後悔的人不願意承認現在的一切是自己應得的或可能會發生的,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懊喪的情緒。
人沒辦法改變過去、沒辦法假裝過去不存在、也沒辦法重新來過。
如果當初的心態有問題於是選了條不該選的,那不過是該來的報應來了而已,該做的是承認過去的自己活該。
如果當初的判斷有問題,所以沒選到『更好的』,那有兩種可能:
一個是我以前眼光真的很差,眼光差的人不吃屎,難道要有眼光的人吃屎?另一個是我只是單純運氣不好,而人是沒在天天過年的,怎麼其他運氣好的時候就視而不見呢?
不論怎麼說,『沒選到更好的』這種想法就意味著現在的心態大有問題,這個問題會使人:
走好運的時候覺得『一切是我應得的』、
走平運的時候在想『怎麼都沒有好事發生?』、
走霉運的時候大肆抱怨『我怎麼這麼倒楣?』
結果就是無論如何人生都『感覺』很悲慘。
所以才說『後悔』沒用,人越喜歡幻想過去曾經有過的可能性可以有什麼美好結果、越常後悔、他只會讓接下去的人生繼續悲慘下去。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有趣的科技名詞縮寫
PCMCIA:
People Can't Memorize Computer Industry Acronyms
ISDN:
It Still Not Working
SCSI:
System Can't See It
MIPS:
Meaningless Indication of Processor Speed
DOS:
Defunct Operating System
WINDOWS:
Will Install Needless Data On Whole System
OS/2:
Obsolete Soon, Too
PnP:
Plug and Pray
APPLE:
Arrogance Produces Profit-Losing Entity
IBM:
I Blame Microsoft
DEC:
Do Expect Cuts
MICROSOFT:
Most Intelligent Customers Realize Our Software Only Fools Teenagers
CA:
Constant Acquisitions
COBOL:
Completely Obsolete Business Oriented Language
LISP:
Lots of Insipid and Stupid Parentheses
MACINTOSH:
Most Applications Crash; If Not, The Operating System Hangs
對程式設計師來說...
鬼壓床的時候:
靠,好久沒有睡到眼皮睜不開、手也抬不起來了,這次睡的真好就連肩頸酸痛都沒叫醒我。
見鬼的時候:
哈哈哈,你那是什麼醜臉啊?要嚇我等你長得像我的客戶、老闆或同事的時候再說吧,科科。
做夢夢到Bug的時候:
嗚哇啊啊啊~幹,那是什麼鬼東西?(開NB, 連主機看log) 哇糙,系統出錯也會託夢喔?幹拎老蘇嚇死我了。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關於居住政策
越想越覺得透過政策確保租屋價格與國民收入中位數保持平衡是最適合目前局勢的策略。
不管房價再高,不打算擁有就沒啥好痛苦的,而人如果總是有地方住且負擔輕鬆那又何須擁有呢?
從社會穩定的價值觀來看,買房子的人只分成兩種,買得起的跟買不起的。
買得起的跑去買不是問題,買不起的拿下半輩子的收入去拼是為什麼?這就是個必須解決的問題了。
在台灣,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房屋比起其原本的滿足居住需求的物品,更多的時候扮演著財富工具與金融商品。而金融商品市場的波動管制古往今來有多少大有為政府曾長期有效控制過呢?少的可憐。
那政府與其跟房屋市場這個金融怪獸對著幹,不如努力維持房租與房價波動脫鉤,並且透過政策與平台建立起『台灣是一個可以長期租屋的地方』的信用,還比較實際。
不管房價再高,不打算擁有就沒啥好痛苦的,而人如果總是有地方住且負擔輕鬆那又何須擁有呢?
從社會穩定的價值觀來看,買房子的人只分成兩種,買得起的跟買不起的。
買得起的跑去買不是問題,買不起的拿下半輩子的收入去拼是為什麼?這就是個必須解決的問題了。
在台灣,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房屋比起其原本的滿足居住需求的物品,更多的時候扮演著財富工具與金融商品。而金融商品市場的波動管制古往今來有多少大有為政府曾長期有效控制過呢?少的可憐。
那政府與其跟房屋市場這個金融怪獸對著幹,不如努力維持房租與房價波動脫鉤,並且透過政策與平台建立起『台灣是一個可以長期租屋的地方』的信用,還比較實際。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我的實體開發環境
就是我在辦公室的位置拉,只是把各個項目的規格列出來沒什麼意思,畢竟有錢想怎麼搞都可以,所以我想講講做這樣的配置的理由。
椅子:
Herman Miller Mirra chair,進公司第一年買了一路用到現在。很有設計感、耐久坐、防痔瘡(確實的改善了)、而且非常堅固耐用(第五年了還是幾乎跟新的一樣)、構造模組化要修可以局部更換。
午睡的時候只要調整靠背、戴上眼罩、掛上乳膠枕,就可以很舒服的睡上半小時(不會太舒服導致睡太久,也不會因為太不舒服所以無法休息。)
螢幕配置:
這個三螢幕顯示的規劃是兩年前做的,螢幕對於開發者來說,真正重要的需求就是:大、多。如果平常不搞印刷出圖相關的東西,買很『漂亮』的螢幕只是爽度而已但價格可能多了一倍。
經過仔細的考量螢幕的用途,我發現三顆螢幕大概最貼近需求的規劃,這一切都從我平常在用的IDE: Eclipse 講起。
Eclipse裡面有一堆View 和一個Editor,它們可以任意的拖拉、安排然後存成一個Perspective讓你未來用。在只有一到兩顆螢幕的時代,Editor一旦開到最大就佔掉了一個螢幕。要看其他View 常常得用快速鍵切換perspective或用滑鼠點選,這在寫程式寫得正高興的時候是很煩人的事。
有了三顆螢幕,我可以讓Editor獨占中央畫面(Editor還可以開兩個!)然後在把所有的View(Console, Package Explorer, outline, Server)搬到另外兩個螢幕的同時,還有足夠的版面開Gmail、開Foobar2000、開localhost preview 看結果順便查東西,中間不需要任何的快速鍵切換或滑鼠操作。
要買螢幕也不用買太好,PLS、TN面板很夠了,不是看影片、看圖搞IPS是錢太多。
三顆螢幕 24 x 2、26 x 1 總共2萬5吧?
操作配置:
FILCO 80%機械鍵盤 + Logitech G9X
好的操作介面是工作上最重要的部份之一,電腦可以慢、可以便宜,但操作介面不好用那就是長期折磨自己。
我用80%的鍵盤是因為發覺標準大小的鍵盤同時需要操作滑鼠的時候手會張得太開導致肩膀酸痛,而用機械鍵盤而不是一般薄膜鍵盤的原因是,機械鍵盤比較穩、耐用、觸感良好,可以局部更換修理,我之前的薄片鍵盤常常不是被書砸到就是有按鍵卡住不知道硬按壞掉,導致 一年換一隻。
至於滑鼠,Logitech G9X是我目前用過的滑鼠裡面操控性、功能、配重最好的一隻。
當你的螢幕很大很多的時候高dpi的滑鼠是必備的,無段滾輪可以讓你在瀏覽網頁與任何有scroll bar的畫面時非常有效率,功能鍵(大拇指兩個、滾輪左右傾、滾輪按下去)可以設定成你喜歡且直覺的功能。
以我習慣的配置來說,滑鼠要在3500dpi左右(Y軸可以不用那麼靈敏,但X軸一定要),滾輪左右傾分別代表Ctrl+PageUp 與Ctrl+PageDown(也就是瀏覽器、Eclipse、Foobar、Notepad++裡的上一個與下一個頁籤的快速鍵),中鍵設成Ctrl+F4(關閉分頁),大拇指兩個功能鍵分別是放到最大(Alt+space+x)與縮最小(Alt+space+n)。
椅子:
實體開發環境 |
午睡的時候只要調整靠背、戴上眼罩、掛上乳膠枕,就可以很舒服的睡上半小時(不會太舒服導致睡太久,也不會因為太不舒服所以無法休息。)
螢幕配置:
三螢幕配置 |
經過仔細的考量螢幕的用途,我發現三顆螢幕大概最貼近需求的規劃,這一切都從我平常在用的IDE: Eclipse 講起。
Eclipse裡面有一堆View 和一個Editor,它們可以任意的拖拉、安排然後存成一個Perspective讓你未來用。在只有一到兩顆螢幕的時代,Editor一旦開到最大就佔掉了一個螢幕。要看其他View 常常得用快速鍵切換perspective或用滑鼠點選,這在寫程式寫得正高興的時候是很煩人的事。
有了三顆螢幕,我可以讓Editor獨占中央畫面(Editor還可以開兩個!)然後在把所有的View(Console, Package Explorer, outline, Server)搬到另外兩個螢幕的同時,還有足夠的版面開Gmail、開Foobar2000、開localhost preview 看結果順便查東西,中間不需要任何的快速鍵切換或滑鼠操作。
要買螢幕也不用買太好,PLS、TN面板很夠了,不是看影片、看圖搞IPS是錢太多。
三顆螢幕 24 x 2、26 x 1 總共2萬5吧?
操作配置:
Filco 80% 機械鍵盤 + Logitech G9X |
FILCO 80%機械鍵盤 + Logitech G9X
好的操作介面是工作上最重要的部份之一,電腦可以慢、可以便宜,但操作介面不好用那就是長期折磨自己。
我用80%的鍵盤是因為發覺標準大小的鍵盤同時需要操作滑鼠的時候手會張得太開導致肩膀酸痛,而用機械鍵盤而不是一般薄膜鍵盤的原因是,機械鍵盤比較穩、耐用、觸感良好,可以局部更換修理,我之前的薄片鍵盤常常不是被書砸到就是有按鍵卡住不知道硬按壞掉,導致 一年換一隻。
至於滑鼠,Logitech G9X是我目前用過的滑鼠裡面操控性、功能、配重最好的一隻。
當你的螢幕很大很多的時候高dpi的滑鼠是必備的,無段滾輪可以讓你在瀏覽網頁與任何有scroll bar的畫面時非常有效率,功能鍵(大拇指兩個、滾輪左右傾、滾輪按下去)可以設定成你喜歡且直覺的功能。
以我習慣的配置來說,滑鼠要在3500dpi左右(Y軸可以不用那麼靈敏,但X軸一定要),滾輪左右傾分別代表Ctrl+PageUp 與Ctrl+PageDown(也就是瀏覽器、Eclipse、Foobar、Notepad++裡的上一個與下一個頁籤的快速鍵),中鍵設成Ctrl+F4(關閉分頁),大拇指兩個功能鍵分別是放到最大(Alt+space+x)與縮最小(Alt+space+n)。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開發者與公司間的關係
軟體開發者對『做軟體產品、做Web Service的公司』來說,不是棋子,而是棋手。
把開發者當棋子用的公司 ,會搞一個Top Down、中央集權的管理架構。
他們的管理層是大老哥,容易忽視底下的聲音,也不去檢視員工是否理解認同目標的價值。
他們不習慣與開發者溝通,甚少檢討腦中畫的大餅有沒有超過自己的知識邊界。
他們常常只在乎東西有沒有做出來、QA會不會過,然後會在『QA有過』的前提下,做出要把開發人員Cost Down外包海外的決定。
他們之中更短視的,會基於『成本會計』來做決策,而忽略了『機會成本』、忽略『長期價值』。
於是他們將發現,經過無數次沒節制的需求膨脹,他們手上200萬行的程式碼、超過5000個疊床架屋組件,面對新的需求要滿足得花上剛出道的競爭對手五倍的時間,效率只有對手的一半,而撿便宜找來的印度人還是中國人根本聽不懂那個需求,更不要說加進現有的系統裡。
此時就算想請外面的高手來加入...有多少自視甚高的人可以被不懂的傢伙指指點點而能忍下脾氣把事情做好?再來,有多高的機會這些跳進來的人可以幹掉其他那些兢兢業業,在各個這類產品所必須的專業領域裡耕耘很久的團隊?
開發者的專業,就是能夠透過經驗與深刻的思考,為公司在某個層面為產品與服務下決策。
可以說,開發者就是代表公司在某個專業領域的獨特遊戲規則下的棋局,與所有的競爭對手下棋的人。他的失敗與不專業,就是這間公司的產品服務在這塊的失敗與不專業。
不只是軟體公司,任何基於知識經濟的規則運作的組織,都必然要以這樣的假設為前提,來思考
組織中人事與管理的原則、態度。
把開發者當棋子用的公司 ,會搞一個Top Down、中央集權的管理架構。
他們的管理層是大老哥,容易忽視底下的聲音,也不去檢視員工是否理解認同目標的價值。
他們不習慣與開發者溝通,甚少檢討腦中畫的大餅有沒有超過自己的知識邊界。
他們常常只在乎東西有沒有做出來、QA會不會過,然後會在『QA有過』的前提下,做出要把開發人員Cost Down外包海外的決定。
他們之中更短視的,會基於『成本會計』來做決策,而忽略了『機會成本』、忽略『長期價值』。
於是他們將發現,經過無數次沒節制的需求膨脹,他們手上200萬行的程式碼、超過5000個疊床架屋組件,面對新的需求要滿足得花上剛出道的競爭對手五倍的時間,效率只有對手的一半,而撿便宜找來的印度人還是中國人根本聽不懂那個需求,更不要說加進現有的系統裡。
此時就算想請外面的高手來加入...有多少自視甚高的人可以被不懂的傢伙指指點點而能忍下脾氣把事情做好?再來,有多高的機會這些跳進來的人可以幹掉其他那些兢兢業業,在各個這類產品所必須的專業領域裡耕耘很久的團隊?
開發者的專業,就是能夠透過經驗與深刻的思考,為公司在某個層面為產品與服務下決策。
可以說,開發者就是代表公司在某個專業領域的獨特遊戲規則下的棋局,與所有的競爭對手下棋的人。他的失敗與不專業,就是這間公司的產品服務在這塊的失敗與不專業。
不只是軟體公司,任何基於知識經濟的規則運作的組織,都必然要以這樣的假設為前提,來思考
組織中人事與管理的原則、態度。
年輕人,你應該在台北買房子嗎?
先說結論:除非那筆錢對你來說5~10年就能賺到,否則不應該。
民國六七十年的時候房價 150多萬,薪水1.5萬,跟現在房價1000多萬 、薪水了不起5~6萬比,我想現在買房的壓力起始點比過去大了一倍有。
更可怕的是,當年貸款買房假設欠銀行100多萬,乘上利息,用最誇張的去算,了不起200多萬。過個十年二十年,以那個年代的薪水成長速度,這200萬每個月的貸款佔薪水的比例會掉很快。也就是說以我父親那個年代買房的時間點起算,10年後他的薪水一年搞不好都逼近60~70萬了。不吃不喝可以4年付清。
我們這一代的薪水漲幅呢?
過去十年的幅度(不升反降)對上目前台灣產業的近況,答案很清楚。
1000萬要能不吃不喝4年還完一年就是200多萬,這可是台灣前4%的人的薪資水平。
要能在十年內變成50%的人的薪資水平...我對台灣的潛力沒那麼有信心。
民國六七十年的時候房價 150多萬,薪水1.5萬,跟現在房價1000多萬 、薪水了不起5~6萬比,我想現在買房的壓力起始點比過去大了一倍有。
更可怕的是,當年貸款買房假設欠銀行100多萬,乘上利息,用最誇張的去算,了不起200多萬。過個十年二十年,以那個年代的薪水成長速度,這200萬每個月的貸款佔薪水的比例會掉很快。也就是說以我父親那個年代買房的時間點起算,10年後他的薪水一年搞不好都逼近60~70萬了。不吃不喝可以4年付清。
我們這一代的薪水漲幅呢?
過去十年的幅度(不升反降)對上目前台灣產業的近況,答案很清楚。
1000萬要能不吃不喝4年還完一年就是200多萬,這可是台灣前4%的人的薪資水平。
要能在十年內變成50%的人的薪資水平...我對台灣的潛力沒那麼有信心。
以現在房價/月租金比率高達700+的情況來看,最好的買自住房策略就是台北租房,有多少需求才租多大的房子,退休後離開台北市,去別的地方買房子。
畢竟台南台中買一棟不錯的公寓(350萬),對上台北的房租1.5萬大概是:
(台南房價/ 台北月租) = 350 / 1.5 = 234(個月)
假設我們在台北很懶,得花上234 * 1.5 個月才存的到退休老本與一棟房子,那麼將
在台北租房子的租金(234 * 1.5)加上買房子的錢(234 * 1):
234 * (1 + 1.5) = 585
這還是比700+小,打了八折有,而這將有以下好處:
(以下觀點只考慮自住、不考慮投資眼光)
你一開始付的只有租金。
那麼只要台灣總體薪水不漲,房價漲再兇也不可能漲房租。
台灣這麼小、對上交通發達的程度與人口遷徙變化,漲了只會導致空屋率而已。
所以我們設定一個月付多少房租多少錢就是多少錢,不要怕別人炒樓,漲就搬就對了,不要怕找不到,台灣人就剩這些了,未來20年只會越來越少,最後租屋市場就是這些越來越少的人玩大風吹哪裡便宜哪裡搬而已。
(就算總體薪水漲了導致房租漲,那只要你的薪水漲幅有追上大環境,你也不用擔心)
房價跌越多你越高興。
別人的失敗就是你的快樂,他們越失敗、導致欠債、法拍,你的未來就越爽。不要忘記你根本還沒付出半毛錢到房子裡,他們失敗的越慘你的未來越光明。你手上的現金放越久、累積的越多,對他們吸引力就越大,越能談到好價格。
現金折舊的速度風險遠比房屋好,未來的錢,現在不要花掉。
有人說,房子可以抗通膨,那個前提是你是『真的擁有』它,而且『隨時可變賣』的時候。
台灣房價可以抗通膨有很大的原因是台灣政府沒有盡責將土地增值的財富做重分配,導致很大的炒作空間,可以一直炒高的東西當然抗通膨。然後是台北市自住的一堆、建商又養地,一堆老人在那邊說:『要賣要賣多少』,但人卻仍住在屋子裡根本就不會賣,造成房價有行無市。這些因素對上歷史相對高點的房價,我不認為『現在的房子』是保值抗通膨的。什麼時候跌掉不曉得、一般自住的房子要賣還很難賣。
回歸主題,以自住的觀點去考慮通膨什麼的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你真該去想的是:『準備一個可以接受,我老了沒有固定收入時可以住的地方,要付出的最小代價有多少?』這是你給很久以後未來的你要住10幾20 年的地方,你可以現在準備錢,但你如果只是普通人,不是什麼地產大亨還是有個水晶球可以預言未來那就不應該現在把頭押下去。
當你在台北市工作了20年決定要買房子的時候,你滿手現金,高興怎樣就怎樣。
而那些擺脫不了舊觀念就是要在台北買房自住的,就要幾十來年提心吊膽,背負沈重的債務,在台灣未來產業不確定、未來工作不確定、未來哪裡興盛繁榮不確定的情況下,現在就作決定,只為了:
『付房租的錢好可惜、自住順便抵房貸不是很好嗎?』
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把自己的社會信用、40%~60%的收入都給抵押給銀行了,使得自己對未來的風險一點掌握能力都沒有。這20年的青春打拼人生同時也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時刻,而他們在一開始就把它可以有的可能性、自由度給賣掉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