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我好害怕喔~
在我們這個領域,總是有人不斷的在研究如何自動生成應用邏輯的(他們沒有問題,是很認真很努力的一群人),而隨著這些軟體自動生成領域的小步向前,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某『未來學者』或『趨勢大師』在那邊寫文章闡述(或危言聳聽?)這些令人興奮的科技將如何「大規模地」消滅軟體開發的工作。
這一次是這篇文章:工程師的苦命沒有極限:電腦也來搶工作,只能淚眼跟高薪時代說掰掰
每一次這樣的文章出現,我都有點壞心的希望能有越多人去相信這些本身寫不了幾行程式、做不了什麼真正嚴肅系統開發的傢伙,能真的多騙一些人去幹些什麼別的就太好了:畢竟有價值的事少人做,我就好生存啊。
玩笑開完,講點嚴肅的,這些傢伙倒底搞錯了什麼?怎麼每次都會想要挑戰這種不會贏的題目呢?
他們搞錯的,就是對『軟體系統的開發本質上到底是什麼?』有錯誤的理解。
軟體開發從以前到現在,最困難的從來不是寫程式本身,而是描述並界定清楚需求,『說出需求究竟是什麼?』這件事就是最核心、花費代價最多最大、也是重要的事。
所以,直到人類的腦部可以插入生化通訊模組,能直接憑心電感應跟電腦溝通,於是不論人的心意是如何朝三暮四,電腦都可以毫無差錯Real Time的知道人想幹嘛,並自動生成或動態修正出人們要的程式之前,我都不擔心電腦會搶走程式設計的工作。
只要電腦跟人腦不合而為一,電腦對於『自動寫出程式』這件事情再怎麼厲害,也辦不到對『某人所獨有、善變且前後矛盾的反邏輯、反理性的天花亂墜』做出正確的判斷而滿足該某人的能耐的。
從歷史來看,先自然語言、再WYSIWYG GUI程式設計、後來UML,人類最高階的人機溝通語言界面其實是往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嚴格、也就是退化的方向走的,為什麼呢?
那是因為人終於知道問題從來不是出在機器、而是出在自己身上,真正認真做事的人搞清楚了:
『WTF DO YOU REALY WANT?』就是那個最初也是最終的難題。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給大一新生的生涯建議?哈!
我的建議就是:你很有可能不該問我們這些人的建議,至於比我們更老的人...饒了你自己吧,青春無價、人生是有限的。
不論我當年還是現在,很多台灣家長如果不去看大學院校科系排名,就不知道要看什麼了。
就像如果突然有個18歲的姪子還是姪女什麼的跑來問我『我該念什麼學校?該選系還是選校呢?』,我也答不上來一樣,更不要說,我這一代人說什麼都是特別尷尬的。
我沒辦法告訴這些可以當姪子姪女的後輩們他們該念什麼、學什麼,但我可以確定地跟他們說:他們同時也不該相信任何年紀太大的人的建議,包括父母。
別的人不說,就說我自己的這個世代吧。我1999年念大學,一路讀國立編譯館的中國課本長大,我還記得考高中跟大學聯考的時候,考古題得一路往回做到民國78年的呢。而等我進了大學以後:
921大地震,這不過前菜。
Dot-com Bubble Burst,世界科技經濟局勢不一樣了,Silicon Valley startup 轉保守、熱錢轉入華爾街,延伸性金融商品、房地產開始起飛,種下2007經濟危機的遠因。
陳水扁當了總統,政黨輪替,整個台灣不一樣了,起碼我後面的學生念的歷史地理課本不一樣了,三民主義課老師講那堆愛國愛黨變成笑話。
911事件,美國小布希那套為了反恐、為了國家安全可以犧牲人民自由的思想,擴散到整個自由世界,全球各地局域衝突逐漸加劇。
Google竄紅,整個網路與知識傳遞都不一樣了。
美國第二次攻打伊拉克、幾年過後接著打阿富汗,戰爭可以實況轉播、無人偵查攻擊機開始滿天飛,戰爭怎麼打不一樣了、世界政治局勢也不一樣了。
SARS 事件,台灣房價觸底,開啓接下來10幾年的房地產牛市向上格局。
去唸書前上網首頁首選普遍是奇摩,畢業後是Google Search。
ICQ、MSN、Skype,無名小站起來又消逝。
去唸書前人們聽音樂靠卡帶跟CD隨身聽,畢業後Apple iPod放 MP3。
講到MP3,當年成大MP3分享事件時,我就在成大,人人自危,有開分享的同學學長上課還要把硬碟抽出來帶著跑,然後現在年輕人透過Apple iTunes, KKbox甚至Spotify 聽廉價甚至免費的合法音樂,8G硬碟?那是什麼?可以吃嗎?
大一時我父親苦口婆心的勸我練字,不然履歷寫不工整沒有公司要收...到現在畢業10幾年了,這之中我再也沒連續手寫超過500個中文字,都是電腦打字,也從沒寄出過任何實體的『信件』,都是email。
社群網站從MySpace 轉成Facebook然後現在高中生Instagram。
大學畢了業、出社會,整個世界台灣都不一樣了,我過去念的,直到考大學前那12年的死人書,硬塞的陳年考古題知識,有什麼用?
我父母那輩是向上世代,他們成長的時期台灣從輕工業銷美開始,經濟起飛一路往上,後面接續著一系列的製造業與電子業,就算不冒險,待在大企業裡買房子炒股票,業績蒸蒸日上,不論大小,大家多少都分得著一杯羹。
而我這輩二十世紀末199x~200x處於青春期的世代是向下世代,是很小的時侯矇矇曈曈嘗過社會整體向上的滋味,但是出社會時卻得面對曲終人散、面對party結束後杯盤狼藉與宿醉的時代。
如果這是真的開Party,東西收一收、睡一覺醒來就好了,但真實世界的問題不論睡多久都還在那裡,每次眼睛睜開狀況只有更糟、沒有最糟,於是這些年來大家都是把眼睛閉著過活的。
嬰兒潮時期出生的台灣人,這輩子是從沒親身嘗過那個16年書念完出來23歲背著學貸、一身孑然、知識、專業上一貧如洗,發現自己對這社會就是個垃圾滯銷品的滋味的。
他們這一生多數不是賺跟隨者的快老二錢、就是吃公家鐵飯碗。然後現在老二與世界工廠的身份早被中國搶去當了,而鐵飯碗正快速地生鏽著。當台灣碰上人口負債與國家財政懸崖的時候,他們都差不多得享天年,活夠爽夠可以準備給人拖去種了,而我們這代孝敬完他們之後,得面對他們製造的貧富差距、階級矛盾、社會保險破產、環境嚴重污染等種種苦難。
大學聯考1999那年夏天,我買了份民生報,看到上面寫著『大學升學率55%,正式突破50%』,等到我畢業2003年夏天改買自由時報,升學率早已突破100%了,人人有大學念,也人人畢了業就找不到像樣的工作。是的,學歷泡沫『大學畢業等於失業』十幾年前就有了,超過20%的大四生技術性延畢就為了躲兵役考研,逃避出社會在當時就很嚴重了,只是大環境還沒退潮,還沒太多人發現我們都沒穿褲子而已。
32K、28K、25K、22K大學新鮮人起跳薪資一路往下,而企業錢進大陸、債留台灣,整體市場競爭力越趨衰弱、也越來越不栽培新人,能做的工作專業累積性越變越差。
24W、30W、40W、55W每坪房價一路往上,連帶店面租金與原物料成本一路上沖,除了百貨公司與賣衣服的,能開的店種類越來越少。而腦子清楚的很久以前就放棄買房子,甚至連生小孩都放棄了(2010 ~ 2014全球公認生育率世界最低,打炮率也是)。
記得2003剛畢業時,一堆檯面上的老頭子都在喊著機會機會,前進大陸、前進股市、前進房地產,其實通通都在想著如何賺easy money、都在做著拼到一把就退休跑路的準備。這鼓動了當時跟我同年紀的一票年輕人,去做直銷、推信用卡、賣保險、搞房仲,去中國當台幹,跟著這堆老闆一起作著搞一票、賺一把的黃金夢。
到了現在,經過了政黨輪替、金融風暴,科技業變科科業,一般產業一攤死水、金融產業大退潮光屁股羞羞臉,對岸的上沖下洗種種刺激過程就更別說了,那時紅光滿面的,現在都結屎面。而我輩那時聽著財團老人的話,跑去搞錢滾錢的、還是什麼穩定拼經濟的,現在都在哪兒呢?我不敢問,因為這實在太尷尬了。
不論我當年還是現在,很多台灣家長如果不去看大學院校科系排名,就不知道要看什麼了。
就像如果突然有個18歲的姪子還是姪女什麼的跑來問我『我該念什麼學校?該選系還是選校呢?』,我也答不上來一樣,更不要說,我這一代人說什麼都是特別尷尬的。
我沒辦法告訴這些可以當姪子姪女的後輩們他們該念什麼、學什麼,但我可以確定地跟他們說:他們同時也不該相信任何年紀太大的人的建議,包括父母。
別的人不說,就說我自己的這個世代吧。我1999年念大學,一路讀國立編譯館的中國課本長大,我還記得考高中跟大學聯考的時候,考古題得一路往回做到民國78年的呢。而等我進了大學以後:
921大地震,這不過前菜。
Dot-com Bubble Burst,世界科技經濟局勢不一樣了,Silicon Valley startup 轉保守、熱錢轉入華爾街,延伸性金融商品、房地產開始起飛,種下2007經濟危機的遠因。
陳水扁當了總統,政黨輪替,整個台灣不一樣了,起碼我後面的學生念的歷史地理課本不一樣了,三民主義課老師講那堆愛國愛黨變成笑話。
911事件,美國小布希那套為了反恐、為了國家安全可以犧牲人民自由的思想,擴散到整個自由世界,全球各地局域衝突逐漸加劇。
Google竄紅,整個網路與知識傳遞都不一樣了。
美國第二次攻打伊拉克、幾年過後接著打阿富汗,戰爭可以實況轉播、無人偵查攻擊機開始滿天飛,戰爭怎麼打不一樣了、世界政治局勢也不一樣了。
SARS 事件,台灣房價觸底,開啓接下來10幾年的房地產牛市向上格局。
去唸書前上網首頁首選普遍是奇摩,畢業後是Google Search。
ICQ、MSN、Skype,無名小站起來又消逝。
去唸書前人們聽音樂靠卡帶跟CD隨身聽,畢業後Apple iPod放 MP3。
講到MP3,當年成大MP3分享事件時,我就在成大,人人自危,有開分享的同學學長上課還要把硬碟抽出來帶著跑,然後現在年輕人透過Apple iTunes, KKbox甚至Spotify 聽廉價甚至免費的合法音樂,8G硬碟?那是什麼?可以吃嗎?
大一時我父親苦口婆心的勸我練字,不然履歷寫不工整沒有公司要收...到現在畢業10幾年了,這之中我再也沒連續手寫超過500個中文字,都是電腦打字,也從沒寄出過任何實體的『信件』,都是email。
社群網站從MySpace 轉成Facebook然後現在高中生Instagram。
大學畢了業、出社會,整個世界台灣都不一樣了,我過去念的,直到考大學前那12年的死人書,硬塞的陳年考古題知識,有什麼用?
我父母那輩是向上世代,他們成長的時期台灣從輕工業銷美開始,經濟起飛一路往上,後面接續著一系列的製造業與電子業,就算不冒險,待在大企業裡買房子炒股票,業績蒸蒸日上,不論大小,大家多少都分得著一杯羹。
而我這輩二十世紀末199x~200x處於青春期的世代是向下世代,是很小的時侯矇矇曈曈嘗過社會整體向上的滋味,但是出社會時卻得面對曲終人散、面對party結束後杯盤狼藉與宿醉的時代。
如果這是真的開Party,東西收一收、睡一覺醒來就好了,但真實世界的問題不論睡多久都還在那裡,每次眼睛睜開狀況只有更糟、沒有最糟,於是這些年來大家都是把眼睛閉著過活的。
嬰兒潮時期出生的台灣人,這輩子是從沒親身嘗過那個16年書念完出來23歲背著學貸、一身孑然、知識、專業上一貧如洗,發現自己對這社會就是個垃圾滯銷品的滋味的。
他們這一生多數不是賺跟隨者的快老二錢、就是吃公家鐵飯碗。然後現在老二與世界工廠的身份早被中國搶去當了,而鐵飯碗正快速地生鏽著。當台灣碰上人口負債與國家財政懸崖的時候,他們都差不多得享天年,活夠爽夠可以準備給人拖去種了,而我們這代孝敬完他們之後,得面對他們製造的貧富差距、階級矛盾、社會保險破產、環境嚴重污染等種種苦難。
大學聯考1999那年夏天,我買了份民生報,看到上面寫著『大學升學率55%,正式突破50%』,等到我畢業2003年夏天改買自由時報,升學率早已突破100%了,人人有大學念,也人人畢了業就找不到像樣的工作。是的,學歷泡沫『大學畢業等於失業』十幾年前就有了,超過20%的大四生技術性延畢就為了躲兵役考研,逃避出社會在當時就很嚴重了,只是大環境還沒退潮,還沒太多人發現我們都沒穿褲子而已。
32K、28K、25K、22K大學新鮮人起跳薪資一路往下,而企業錢進大陸、債留台灣,整體市場競爭力越趨衰弱、也越來越不栽培新人,能做的工作專業累積性越變越差。
24W、30W、40W、55W每坪房價一路往上,連帶店面租金與原物料成本一路上沖,除了百貨公司與賣衣服的,能開的店種類越來越少。而腦子清楚的很久以前就放棄買房子,甚至連生小孩都放棄了(2010 ~ 2014全球公認生育率世界最低,打炮率也是)。
記得2003剛畢業時,一堆檯面上的老頭子都在喊著機會機會,前進大陸、前進股市、前進房地產,其實通通都在想著如何賺easy money、都在做著拼到一把就退休跑路的準備。這鼓動了當時跟我同年紀的一票年輕人,去做直銷、推信用卡、賣保險、搞房仲,去中國當台幹,跟著這堆老闆一起作著搞一票、賺一把的黃金夢。
到了現在,經過了政黨輪替、金融風暴,科技業變科科業,一般產業一攤死水、金融產業大退潮光屁股羞羞臉,對岸的上沖下洗種種刺激過程就更別說了,那時紅光滿面的,現在都結屎面。而我輩那時聽著財團老人的話,跑去搞錢滾錢的、還是什麼穩定拼經濟的,現在都在哪兒呢?我不敢問,因為這實在太尷尬了。
這十多年觀察下來,我這代人就是一整個不合時宜啊,不是不敢衝不敢拼,就是去衝去拼那種對社會沒貢獻的事情,整個世代給老人們騙得死死的、丟臉的要命,憑什麼給下一代年輕人建議呢?
我們之中還有臉的是不敢的,被騙的就摸摸鼻子suck it up、有幸閃過的也多清楚囂張沒有落魄的久,想辦法撐下去把人生過完也就算了,但這堆騙死我們的老頭子、老太婆呢?他們現在可還沒死光啊,還要繼續騙你們年輕人的。
我們之中還有臉的是不敢的,被騙的就摸摸鼻子suck it up、有幸閃過的也多清楚囂張沒有落魄的久,想辦法撐下去把人生過完也就算了,但這堆騙死我們的老頭子、老太婆呢?他們現在可還沒死光啊,還要繼續騙你們年輕人的。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為何企業要做教育訓練?
Do firms benefit from apprenticeship investments?
我2009年在ZK做HR的工作時,就非常深刻的感受到企業內部職訓的重要性。
而這個圖很好的歸納了勞雇雙方在知識經濟下,透過這樣的系統所帶來的好處。
我2009年在ZK做HR的工作時,就非常深刻的感受到企業內部職訓的重要性。
而這個圖很好的歸納了勞雇雙方在知識經濟下,透過這樣的系統所帶來的好處。
上面這張圖,兩條斜向上、一前一後的,是學徒與資深工作者的薪資提昇幅度,學徒起點低但漲幅快,資深人員起點高但成長有限。
而粗黑曲線,代表著公司從員工身上,相對於特定的作業困難度,所可以得到的開發能量。
(這條線有地方畫錯了,就是曲線起點應該在X軸以下,也就是學徒的產出一開始是負的,也就是幫倒忙。)
(這條線有地方畫錯了,就是曲線起點應該在X軸以下,也就是學徒的產出一開始是負的,也就是幫倒忙。)
可以看到,在學徒的產出與它的薪水通過黃金交叉點之後,公司才真的開始從這人身上得到好處。
但真正對這人的投資能夠損益兩平,當然還是得等交叉點過後一段時間,他的產出能夠補償前置訓練的損失才算。
而那個對這人投資損益兩平的點,通常就是這人升成Senior的時點,也就是這張圖真正的重點:那條垂直的虛線。
它是什麼呢?那條虛線代表著兩種可能:
1. 他代表資深的學徒跳槽到其他公司,在其他公司成為Senior時薪水的躍升幅度。
2. 他代表公司內部透過評估,將這人升職,並給予對應的薪資躍升幅度。
2. 他代表公司內部透過評估,將這人升職,並給予對應的薪資躍升幅度。
在台灣,是1比較有可能,還是2比較有可能,我想這就不用問了。
這還是『有訓練、但沒評估』的情況,會得到湊個損益兩平然後人才跑掉為他人做嫁的結果,那『連訓練都沒有』的呢?那那條粗黑線就會一直在斜線下方,而且沒過多久人就跑了,得重新找人,於是這種公司找新人進來就一定是賠的。
這樣搞肯定是做不下去的,但這些公司又克服不了人性的弱點,去建立一套內部訓練系統,所以他們怎麼辦呢?就只好隨著惡性循環不斷的降低作業困難度與徵才品質了。
長此以往,這間軟體公司能做的事情就越來越簡單、也越來越少,原本能做統包的,後來只能做二包三包小小包甚至過水的。
那技術領域的浪潮雖有間隔,但不會停止,所以有一天他們就...我想後面的我就不用說了。
但對勇敢誠實面對這個圖的公司來說,它會是工程團隊在團隊知識經營上最好的回饋。
不論工作者參與的是專案還是產品,只要設定清楚期待他達成的目標,就可以計算出他目前在這張圖上的落點,而就算個人的productivity在不同專案中波動很大難以計算,但至少團隊整體的計算是辦得到的。
這些都能回過頭來告訴我們公司內部知識的創造與流動,目前是不是良好,有獲利的。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如何把台灣工程師賣個好價錢?
剛剛看到朋友在抱怨外商來台灣現在開的軟體工程師價碼也越來越差了。
我想了想,網路時代走到現在,每個地方的人肉價碼都很好查,glassdoor一搜就知道了,而這些美國公司也不是傻瓜,自然曉得只要薪水比周邊高一些些、福利、辦公室作漂亮,就足以跟台灣競爭。
所以問題是:
1. 以美商為準的話,薪資向上爬的空間有多少?
美國本土的價碼是100,000+,Bay Area, LA, Chicago, New York這些地方會到120,000+ ,所以如果新創團隊想透過在台灣建立技術團隊來延緩燒錢速度,那扣除來台灣的overhead,薪資可以有的漲幅頂端亂抓大概會是80,000 USD,也就是進入穩定產出的中堅開發主力,推估可以爬到年薪250萬左右。
2. 這些外企真的有辦法給到這個價格嘛?
空間看得出來是存在的,那再來問題是:推力與吸力。
推力是指美國那邊的環境競爭壓力,比如說San Francisco down town 的房租已經到了1 bd/bh 3000 usd/month 的歷史新高水準,阿宅工程師的價碼自然也就很嚇人。那搶人大戰太激烈了,當地阿宅們拿翹,自然會有團隊絕望到想另闢蹊徑去其他地方找尋優秀人才。
吸力指得是台灣這邊的誘因,價格低當然是一種,但今天如果我們想要薪水高,那就必須放棄這種吸引力、建立其他種吸引力,比如說市場親近度、產業親近度、語言與文化接軌、在地特有技術、法規與創投這類的其他吸引力。
3. 怎樣可以讓台灣工程師賣到80,000 USD甚至更高的價格?
從推力來看,bay area乃至於全美各地的創業都還在向上發展中,對開發人員需求應該是會繼續維持個三五年不退的,那薪水這麼高,而QE造成的多餘的USD也沒處可去,那只要不發生急遽的泡沫化,台灣是可以繼續從推力中受益的。
但從吸引力來看,別人來台灣現階段就是因為台灣人『便宜』啊,這個便宜考慮到非量化成本的話:勞動權益保障、職業道德文化等,台灣人比中國人就又更是便宜了。但繼續以這種『便宜』作為賣點,那當然薪水就升不上去。
撇除『便宜』這種吸力,台灣能否發展其他類型,特別是不可量化的吸引力,才會是否能有更高價格的最重要關鍵。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關於社會重分配
我認為一個社會的財富重分配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狹義的,透過政府徵稅、限縮財產權、提供社會福利達到的直接財富重分配。
第二種,就是透過將足夠比例的總財富重新投注新創事業,創造新的財富使用者,所達到的產業重分配。
第一種重分配:
積極意義是透過實現社會福利,拓展基本人權的範圍。
消極意義是降低經濟弱勢的不滿、抑制社會動盪。
它是社會運作過程中面對動盪的重要緩衝,失去這層緩衝,擾動造成的社會矛盾所推升的階級對立,終將催生出極具傳染性,能夠徹底瓦解社會秩序的極端意識形態。
第二種重分配:
積極意義是使社會找到良好運用新知識的經濟模式,創造新的社會遊戲規則與平衡點。
消極意義是防止社會在各方面陷入僵化、防止矛盾持續累積。
它是社會是否能持續生存、是興旺還是衰敗的關鍵。失去這種重分配就是失去新陳代謝,其中狀況輕微者,將面對既有產業衰退帶來的結構性失業,嚴重者,將還要面對大量的財富往低實質產出、高資本利得的產業集中、社會安全崩潰,而造成嚴重的社會階級對立與衝突。
第一種是狹義的,透過政府徵稅、限縮財產權、提供社會福利達到的直接財富重分配。
第二種,就是透過將足夠比例的總財富重新投注新創事業,創造新的財富使用者,所達到的產業重分配。
第一種重分配:
積極意義是透過實現社會福利,拓展基本人權的範圍。
消極意義是降低經濟弱勢的不滿、抑制社會動盪。
它是社會運作過程中面對動盪的重要緩衝,失去這層緩衝,擾動造成的社會矛盾所推升的階級對立,終將催生出極具傳染性,能夠徹底瓦解社會秩序的極端意識形態。
第二種重分配:
積極意義是使社會找到良好運用新知識的經濟模式,創造新的社會遊戲規則與平衡點。
消極意義是防止社會在各方面陷入僵化、防止矛盾持續累積。
它是社會是否能持續生存、是興旺還是衰敗的關鍵。失去這種重分配就是失去新陳代謝,其中狀況輕微者,將面對既有產業衰退帶來的結構性失業,嚴重者,將還要面對大量的財富往低實質產出、高資本利得的產業集中、社會安全崩潰,而造成嚴重的社會階級對立與衝突。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不平等所造成的社會混亂是必然的
既得利益者總想要創造、維持一個能操縱社會且不停的從環境獲取資源,來維護特定少數人利益的不平等系統。
問題是人是一種對規則不平等非常敏感的社會動物,不要說人,說猴子好了,對具有近似人類社會活動的種類所進行的行為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了這種敏感是遺傳、是本性。
社會道德中對公平的追求,是像程式一樣,寫在哺乳類動物的基因裡的。
在不平等持續升高的趨勢下,社會性靈長類動物總是會開始表現出經濟學的『理性的最大利益追求者』所不能解釋,但人類最直接的情緒共感判讀下卻很明顯的行為:基於仇恨與報復的各種破壞、暴力、抗議事件。
持續經營不平等,不論這不平等是基於過去的貴族體制還是現在的資本主義,都像是在社會這個鍋爐底下持續燒著的火,而人們就像水,總是會有某些水份子會因為局部受熱過高而發生汽化,這是機率上的必然。
把這些冒出的水蒸氣泡打成『這些人是特別的壞份子,是破壞和諧的因素』,然後設立各種方法想辦法識別並對付這些人,就像是用湯匙嘗試在鍋中把可能局部受熱的水給撈掉一樣的徒勞,這可說是在嘗試為社會打造一個依熱力學定律不可能出現的馬克士威妖。
經過了集權、神權等等各種透過愚民來實現不平等統治的政治制度,人類社會發展出民主,就是開始在想要怎樣透過適當的反饋來把火給澆小一點。
因著市場機制的冪定律與某種不完全隨機選擇而成為頂層1%的,常嚷嚷著『這是我應得的』『每個人努力都可以辦到』『這就是規則』的人沒搞懂像我這樣的人為何要抗議、為何要走左派。
我沒有在討論什麼道德規則、什麼總經,我真正在乎的也不是左右,我在討論物理,討論人類本性在一個簡單系統社會動力下的必然。
什麼左邊右邊都沒有生存重要,身為一鍋水中溫吞的水分子,我不想看到整鍋水沸騰的那天。
黨外時代那個街頭丟汽油彈的日子並沒有那麼遙遠,就連二二八都沒那麼遠,一旦位能夠了,要讓水突沸所需要的,不過就是政府管制造成壓力、階級僵固的不平等讓溫度升高、然後一個觸發絕望情緒的事件罷了。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台灣人不搞民族主義
台灣人跟中國人之所以難以相互了解,特別是在政治上不可調和,最大的主因就是:台灣人漸漸不搞民族主義。
台灣島的族群歷史,就是一部不同文化語言、不同國家、不同價值觀、不同信仰與不同人種等各個族群間相互衝突的歷史。
大規模的有:
從漢人VS原民,到西洋人VS漢人VS原民,到明朝VS西洋人VS漢人VS原民,到大清國VS明朝VS原民,到大日本帝國VS大清國VS原民,到民國VS日本化的台灣漢人。
小規模的有:
泉州人漳州人械鬥,閩南客家人的矛盾衝突。
以上沒提到的還有更多,族繁不及備載。
不過是這400年而已,在這座那麼小的島上就可以打得這麼熱火朝天,世間少有。
況且,台灣過去不但繼承了過去因為政治經濟因素而先後產生的族群,現在也正在透過與東南亞族群的融合來創造新的族群。
生活在同一座島上,這些台灣人就是命運的共同體,要讓這些共享同一命運的族群們能團結起來,就需要創造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而民族主義作為這個想像的共同體要行得通的先決條件是:單一文化、單一價值、與單一民族。而它的失敗在清領、日治、國民政府高壓統治等時期就已經無數次地證明了是如何的行不通。
所以台灣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選擇的是透過民主與自由法治作為共通的價值底線與溝通平台,然後否定民族主義,走出多族群海島國家共存共榮的路。
從李登輝開始,好不容易透過推行政治上的民主開放,教育改革,實驗適合的制度、尋找各種方法相互溝通,過程當然絕不順當,但也好歹一路走到今天,普遍的台灣人選擇了捨棄沒有意義的民族主義,讓那段仇視相殺真正的成為歷史,然後中國人又要來鬧。
要鬧,中國自己本土鬧不夠嗎?新疆、西藏,相殺相殘、自殺自殘,到了現在連跟香港這麼靈活市儈、文化差異又小的族群都能鬧翻。講廣東話礙著你嗎?四川話就是土話?拜阿拉、尊穆罕默德又是會怎樣?連個每天在廣場上跟阿伯阿媽在打的太極拳差不多的法輪功都要迫害成這樣。中國根本性的欠缺包容文化與價值觀上相異族群的社會基礎架構與思想。這從在漢人當中掙扎生存的那些藏人、維吾爾人會做出那種可憐可笑到極點的恐怖攻擊就可以看得出來。
漢人仇視他們、而他們也仇視漢人,因為中國的漢人不懂多數應盡可能的禮讓少數,讓差異成為社會多元化發展的本錢而非矛盾衝突的根源、這些漢人不建設真正有用而非樣板的民族民主溝通平台、尊重族群差異的法律系統與行政組織、而中國的社會架構也不讓不同族群的眾人有探討修正基本價值的空間。
然後為了國家不內亂、不會因為內部利益矛盾分崩離析,共產黨得要誇大美國的帝國主義程度,好作為外部危機來轉移注意力。 不可悲嗎?好好的人,生活不生活,得作為國家與民族的一個信眾螺絲釘才有歸屬感與幸福感,中國人看北韓覺得可憐,那這世上其他自由民主世界的人又是怎麼看中國人的呢?
漢人仇視他們、而他們也仇視漢人,因為中國的漢人不懂多數應盡可能的禮讓少數,讓差異成為社會多元化發展的本錢而非矛盾衝突的根源、這些漢人不建設真正有用而非樣板的民族民主溝通平台、尊重族群差異的法律系統與行政組織、而中國的社會架構也不讓不同族群的眾人有探討修正基本價值的空間。
然後為了國家不內亂、不會因為內部利益矛盾分崩離析,共產黨得要誇大美國的帝國主義程度,好作為外部危機來轉移注意力。 不可悲嗎?好好的人,生活不生活,得作為國家與民族的一個信眾螺絲釘才有歸屬感與幸福感,中國人看北韓覺得可憐,那這世上其他自由民主世界的人又是怎麼看中國人的呢?
訂閱:
文章 (Atom)